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商业化进程一直备受关注,近日围绕中超周边产品的新动态再次成为焦点。知名评论人袁甲对此发表了尖锐看法,其核心观点在于对中足联(中国足球联合会)官方运营策略的质疑。
袁甲指出,当中足联通过其官方渠道开设的中超周边商店,开始全面销售各俱乐部的专属衍生商品时,这一行为已然越界。他认为,此前官方将各俱乐部球员版比赛服(球衣)的销售权从俱乐部收回,统一由自己经营,这种做法已经相当“过分”,损害了俱乐部本应拥有的重要商业权益。球衣销售不仅是俱乐部品牌建设的关键部分,更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。将此权收归“国有”,直接削弱了俱乐部的自主经营能力和造血功能。
然而,更令他感到不解和不满的是,在已经拿走球衣这块“大蛋糕”后,中足联似乎并未止步,其官方商店又将触角伸向了围巾、帽子、吉祥物等各俱乐部其他的周边产品领域。这意味着,本属于各个俱乐部可以独立开发、特色化运营、并直接获得收益的粉丝经济市场,正被一个统一的官方体系所吸纳和覆盖。
袁甲质疑的深层逻辑在于联赛管理机构的角色定位。他认为,中足联作为联赛的组织者和管理者,其核心职责应是搭建公平竞赛平台、完善联赛体系、做好服务和监管,而非直接下场与俱乐部争夺商业开发这块“蛋糕”。这种“与民争利”的做法,长远来看将打击俱乐部深耕本地市场、开发多元化产品的积极性,最终不利于整个联赛商业生态的健康与繁荣。
理想的模式应当是,官方平台更多地起到整合、推广和背书的作用,帮助俱乐部提升产品价值和扩大销售渠道,例如建立一個汇集所有俱乐部官方店铺的线上入口,为球迷提供便利,而非取而代之,将利润全部纳入自己囊中。其商业开发的重心更应放在联赛整体的冠名、赞助、转播权等顶层设计上,而不是向下挤压俱乐部的生存空间。
这一评论也反映了当前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:在追求联赛整体商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,如何平衡管理机构与参赛主体(俱乐部)之间的利益分配,真正激活每一家俱乐部的市场主体活力,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。